发布时间:2023-03-23
日本“大胃王”菅原初代,被证实于3月9日因肠癌离世,年仅59岁。讣告一出,在网络引起一阵热议。
早在2006年,菅原初代的大胃王之名便已经响彻日本,拥有众多粉丝。她甚至有一个赫赫有名的称号——“暴食魔女”。然而,“能吃”既是天赋异禀也是催命符,长期的暴饮暴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让她因肠癌早早过世。而结直肠癌又一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1我国肠道癌症呈高发趋势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呈现高发趋势。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55.5万人,死亡28.6万人。人们对结直肠癌的认知似乎很有限. 以致于缺乏早筛的意识;也有患者最初是因为肠镜检查太过尴尬等原因,导致大部分患者初诊时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甚至有调查显示,97%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前,没做过肠镜筛查。
结直肠癌起源于大肠的不同部位,分为左结肠癌(L-CC),右结肠癌(R-CC)和直肠癌(RC)。其进程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癌前病变进展到三种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一般需要5-10年左右。如果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临床I-IIIB),通常以根治性手术切除,尚有治愈机会;若是确诊为中晚期(临床IIIC-IV),则预后情况不容乐观。
目前仍没有特效药物对结直肠癌术后情况进行跟踪治疗、预防复发和转移。科学家们多年来致力于寻找一种好的生物标志物,以期能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以及预后评估,让患者获得及时治疗和治愈的最佳时机。
2最新研究:体可问®️TK1 ——结直肠癌预后生存评估“新利器”
今年2月17日,国际肿瘤领域专业期刊《Discovery Oncology》公开发表了一篇由深圳市艾伦斯文精准医学研究所联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研究小组使用华瑞同康公司研发的体可问®️TK1技术,对488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随访108个月,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首次详细报道了细胞增殖标志物 ——体可问®️TK1指标在不同原发肿瘤位置的结直肠癌中的预后价值。[1]
该研究首次论证了 ——
- 体可问®️TK1是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 体可问®️TK1与直肠癌(RC)和左结肠癌(L-CC)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相关,与右结肠癌(R-CC)患者的总生存率接近于显著相关;
- 根据三种结直肠癌患者(R-CC、L-CC、RC)的死亡率分析发现:体可问®️TK1值升高与患者的死亡率升高有显著相关,但CEA和CA19.9值升高与死亡率升高无相关性。
- 该论文的研究团队还发现:即使是进行了根治性切除术和标准化疗的结直肠癌(I-III 期)患者,死亡率仍高达约30%。因此,为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找出一种有效的新策略极有必要。
3新策略:“TK1+K-Ras突变检测+适宜影像学”三联检测
结直肠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从健康的结直肠粘膜层出现一个良性息肉生长,多个息肉继续增生。伴随基因突变和积累,若不及时发现、干预,会进展到非典型增生,即为癌前病变的阶段(下图)。这个过程中,K-Ras致癌基因是一个关键因素,可以发生在息肉到非典型增生的阶段,最终导致结直肠癌。
1、预防:8-氧代-脱氧鸟苷检测,检测通过健康功能饮料、健康生活方式预防;2、早发现:血清TK1检测+特异性基因突变检测+适宜的影像学检测技术;
3、早在癌前病变期应进行合理干预治疗。
*活性氧:来源于不良的生活方式,代谢失调、验证、辐射、环境污染等。
*STK1p升高:血清TK1浓度(STK1p)显著意义的升高,与正常大肠组织进程为恶性肿瘤组织的相关性:健康组(无肿瘤)<息肉组<癌前疾病组<I-III期结直肠癌组(P<0.0001)
(Fang Y. 等,Discov Oncol. 2023;14(1):21. doi:10.1007 / s12672 -023 - 00614 -5)
研究团队针对结直肠癌的发病特征为例,结合体可问®️TK1能敏锐捕捉肿瘤细胞增殖动态的优势,提出了一项新策略——采用“体可问®️TK1 + K-Ras突变检测+适宜影像学”三联检测,将能早期发现结直肠肿瘤的恶性风险,及时进行治疗和干预,从而提升治愈率和患者预后。该研究团队建议,应每年定期检测体内的血清TK1水平变化。早诊早治是防治结直肠癌最关键也是最经济的办法,也是患者治愈的最佳时机。如果出现多个息肉增生大于5 mm,且伴随体可问®️TK1值升高,则应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和干预治疗。